没有账号?| 马上注册
绍兴论坛> 城乡 > 正文
阡陌纵横三十岗 “含绿量”变“含金量”
1854 0

苏岛小夜曲

2024/4/14 19:18:21

曹芹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杨丹丹

这个春天,在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汪堰村的西瓜大棚种植基地里,工作人员正在娴熟地平整土地、覆盖地膜、移植西瓜苗,干得有条不紊,呈现出一派“人勤春来早,田间备耕忙”的热闹场景。

这番热闹景象的背后,是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这两年,汪堰村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以水源保护地农产品为主线,打造以大棚西瓜、露天西瓜、科技水稻、有机盆菜等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走出了一条“科产融合、城乡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实现了两年间村集体收入翻两番的巨大成绩。

争项目、引企业、明产业、富百姓……近年来,在庐阳区三十岗乡,各村结合自身实际,争相发展集体经济,村民腰包鼓了,对未来生活也更有底气。

产业兴村,激活集体经济“新动能”

合肥西北望,有乡三十岗,春花夏草盛,秋云冬雪茫;阡陌纵横野,四季好风光。在庐阳区三十岗乡境内,坐拥合肥市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两个“大水缸”,同时北依滁河干渠,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以其独特自然风光,成为合肥市庐阳区的一片“风水宝地”。

庐阳区牢牢把握了这一先天优势,不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绿文章”,打好生态牌。近年来,三十岗乡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4%,林木绿化率达8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落地生根发芽。

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该乡汪堰村探索出了“党组织+集体经济+企业”发展模式,争取到市财政衔接资金500万元,兴建了200亩的钢架大棚西瓜种植基地,带领村民利用大、小田埠等闲置田地种植露天西瓜,并促成辖区农业种植企业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联姻”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加强品牌宣传。2023年,全村合作种植西瓜面积达330余亩,销量突破100万斤,为擦亮“三十岗西瓜”的“金字招牌”添光彩。

此外,为进一步优化村级产业结构,汪堰村还多方争取“引”来社会企业帮扶资金30余万元,对桃蹊田园综合体东侧的120余亩闲置土地进行高标准改造,由合作社主导,种植经营高品质水稻,增加了村集体经济的自主创收能力。

该村还通过与庐阳区乡村振兴公司协商,将森林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林木资产权纳入汪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固定资产,发展林下经济,套种其他农作物,拓宽致富渠道。经过不懈努力,汪堰村在全乡率先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的探索和蝶变,“创富路”越走越宽。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51万元,2022年实现119万元,2023年更是突破200万元。

科产融合,探索成果转化“新模式”

多年来对绿水青山的坚守,也为三十岗乡换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引来了合肥未来大科学城这只“金凤凰”。如今,随着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建设的不断推进,各科研单位接踵而至,科研人员济济一堂,汪堰村党总支书记刘磊敏锐地捕捉到了农业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遇,开始布局谋划带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走上“科技+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该村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引进“科辐粳9号”精品水稻品种,并配套打造120亩高标准农田用于种植。在此期间,刘磊多次赴中国科学院和农业公司对接和学习种植技术,邀请中国科学院的专家对土地进行改良和提质,并对水稻播种全程给予指导。同时,为了提前预防干旱,村“两委”积极与滁河干渠主管单位对接灌溉系统,清淤、加宽水渠,保证灌溉水源供给。在不懈努力下,“科辐粳9号”水稻喜获丰收,水源保护地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最终总计销售香米3万多斤,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34万元。

发展惠民,书写共同富裕“新答卷”

产业的发展,也让村民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在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汪堰村“两委”商议利用合作社盈余资金为村里257名60岁以上老人购买医疗保险、为145名7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保险,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村民从村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中吃到了红利,看到了前景,更有动力和意愿跟着村里干。

事实上,汪堰村发展集体经济的案例,只是庐阳区乡村振兴众多案例中的生动实践之一。2023年1月17日,三十岗乡崔岗村当代艺术馆里,该村迎来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有史以来的首次分红,村民第一次以“股东”的身份领到了村集体经济的分红资金。2023年,庐阳区三十岗乡三十岗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200万元。2024年2月2日,春节前夕,三十岗乡三十岗村进行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大会,1907位村民提“钱”过年。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合作社,让村民腰包渐渐鼓了起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三十岗乡也先后获得了“国家生态乡镇”“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安徽省森林城镇”“安徽省文明乡镇”等一系列“绿色”荣誉。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构建特色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三十岗乡相关负责人说,地处水源保护区,生态区位优势明显,只有做大集体经济、做强特色产业、做好农民增收,才能把“含绿量”转化为发展的“含金量”,真正把乡村建设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手机二维码 手机二维码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